那么这一段里面《书经》这里面讲的,「惠迪吉,从逆凶」,李炳南老师他对《书经》这句话,李老师他在《论语讲要》里面有提到这一段开示。李炳南老师说,「子曰:『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;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。』」那是什么意思呢?「怀」就是思念讲。「君子怀德」,君子他念念地希望能够把德行开发出来,所以「君子怀德」,君子所向往的就是道德。你看我们净老法师、李炳南老师,这是君子。他们用功的目的是要干什么?就利益众生。老法师说,为众生服务。讲经说法也是为众生,不是为自己。那为众生服务就是什么?
就是开发性德。所以利人就是利己,所以佛法里面讲,自利利他,自觉觉他,觉行圆满,到觉行圆满就是佛。所以君子他的目的,他进德修业,他精进用功,他修六度万行是要干什么的?他就是要开发性德,就是向往道德。道德的最高标准就是成圣成贤,像孔子一样、像孟子一样,那佛家来讲的话,像佛陀、像六祖大师。所以佛陀他山中六年的苦行,最后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,也有佛经上记载说,佛陀十九岁出家,然后参访当时印度的各种外道、各种修行人,总共参访五年。我听净界法师他有这样的开示,因为这里面记载的,有些是说,佛陀十九岁出家,有些是二十九岁出家,因为当时印度对历史不太重视,所以有这两种说法。净界法师他是说,佛陀他是十九岁出家,参访当时印度外道的修行人,总共是五年,最后六年是修苦行。在菩提树下金刚座,有一天夜睹明星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佛陀讲一句话,奇哉奇哉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。
所以佛陀是觉者的代表。那佛陀的弟子提婆达多,就是迷的代表。他也是佛陀的弟子啊,在佛陀的僧团里面跟六群比丘勾结,跟佛陀的护法,频婆娑罗王的儿子,提婆达多跟他勾结,叫阿闍世王。我们知道阿闍世王是杀父杀母,阿闍世王就这里讲的「从逆凶」。佛陀呢?「惠迪吉」。佛陀是什么?佛陀顺应天道,顺应圣道,跟孔子一样。孔子说,「信而好古,述而不作。」孔子所讲的都是老祖宗的道理,他只是把道理讲出来。那佛陀也是一样,「十方三世一切佛,一切菩萨摩诃萨,摩诃般若波罗蜜」,佛佛道同。
佛陀所讲的宇宙人生真相的道理,跟诸佛都一样,这佛陀把这个祕密讲出来,这因果本来它就存在的,佛陀把它讲出来。因果不是说佛教发明的,或是佛教自己才有的,别的教就没有,哪一个宗教都有因果。因果不是说你相信它就有因果,你不相信它就没有因果,因果是真理,真理是圣人把它讲出来的。所以佛陀,释迦牟尼佛,他们都是「惠迪吉」。所以你看他们成圣成贤,成为一代的人天教主释迦牟尼佛,究竟圆满无上菩提,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圆满佛道。入常寂光净土,证得一体三身佛,清净法身佛、圆满报身佛、百千亿化身佛,佛陀就是得到一切的吉祥。所以文殊师利菩萨,又叫做妙吉祥,文殊师利菩萨又叫妙吉祥。那什么最吉祥?智慧最吉祥,叫妙吉祥,妙就不思议嘛,妙吉祥。
所以虚云老和尚在朝五台山的时候,当时冰天雪地,差一点就是病死在朝山路上,他为了报母恩,朝五台山。最后文殊师利菩萨化成文吉菩萨来救他,两次救他,最后给他护送到五台山了。那当时虚云老和尚有问他说,请问一下你这位法师怎么尊称呢?他说,我叫文吉。虚云老和尚到五台山以后去打听,没有文吉这个和尚。后来人家跟他讲,那是文殊师利菩萨示现救你。所以你看虚云老和尚因为他出生是一个肉团,他妈妈气死了。他为了报母恩,所以他花了三年时间朝五台山,感得文殊师利菩萨化成文吉菩萨,文吉和尚来救他,就吉祥啊。他没有饿死,也没有病死在半路上,这叫「惠迪吉」。
「惠」是什么意思?「迪」什么意思?「惠」就是顺,「迪」就是顺应道理。道理就是什么?就是真理。真理是什么?真理就是我们自性的性德。真理不是在外面,真理就是我们的性德,就如来智慧德能,也就是六祖大师所悟的那四句,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不动摇;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。就是那个体,那个性体。那用呢?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。圣人都是悟到这个自性的体相用,就是这个道理。你悟了以后叫做,他的名称叫佛。悟的还不够透澈,还有四十一品无明还没有破,悟的不够透澈,那个叫菩萨。那悟的还距离一段距离,但是他已经悟了,那个叫罗汉,就像世间的博士、硕士、学士、大学生一样。博士就是佛,硕士就是菩萨,那大学毕业,学士叫法学士,或是我们叫医学士,我们医学院毕业叫医学士,那就是阿罗汉。阿罗汉是悟到什么真理?阿罗汉就是证我空真如,所以阿罗汉不用再轮回了,他就「惠迪吉」。阿罗汉不会再造恶了,他可以相信他自己的心了。所以他是什么?阿罗汉是顺着真理而修,依苦集灭道而证果。
所以不管儒家讲的,孔子讲的温良恭俭让,礼义廉耻,四维八德,仁义礼智信,儒家是讲这些。那道家呢?是讲我们《太上感应篇》的前面那八个字,「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。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」。这八个字也是真理,这个八个字就开演所有《太上感应篇》往下走的所有善恶的果报。所以整个《太上感应篇》的轴心,它的根源就是「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」,它就是真理。那佛经呢?佛经讲断恶修善,转迷为悟,转凡成圣,讲清净法身佛、圆满报身佛、百千亿化身佛,讲烦恼障、所知障,讲三德祕藏,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,讲的道理都一样。那看谁进入这个「体解大道,发无上心」,谁契入谁就证得了。
所以佛法是内典,向心内求,不是向外求。所以这个「惠迪吉,从逆凶」,不是去外面,你不是去外面求吉祥,去外面求没有凶灾,你去求神、求天,你去求佛,你去求所有这些诸佛菩萨,回到本源还是要从自心,吉凶就在一念之间。就是李炳南老师说,「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」。什么叫「土」?「土」就是钱,利益,这个「土」就是什么?地利,什么对我有利。「君子怀刑」,「刑」是什么?「刑」就是规矩、典刑、典范,经典法则,因果的原则,伦理道德的原则,君子是怀刑,这个「刑」不是刑法的刑,用现在的话说,他遵守纪律,遵守法律的规范、遵守戒律的规范,这叫「君子怀刑」。那「小人怀惠」,什么叫「怀惠」?这个「惠」是什么意思?就是有什么好处。例如升官发财,这个叫「小人怀惠」。
所以李炳南老师在讲到《书经·大禹谟》,「惠迪吉,从逆凶」,李炳南老师说,你「顺道而行则吉」,你「反其道而行则凶」。就像你开车一样,你逆向行驶一定跟人家对撞的,逆向行驶叫「反其道而行」。所以我记得以前,正觉精舍的住持叫慧天老法师,他有讲一个很巧妙的比喻,他说,这个戒律不是用来约束人的。他说,它就是一个轨道,他说,就像你汽车必须驶在、必须开在公路上、马路上。你机车、摩托车就必须要行驶在机车专用道。你脚踏车你就必须要行驶在脚踏车专用道,不然你就会被车子撞了,这个叫什么?李炳南老师说,「反其道而行则凶」。「君子有所行动」,想到的就是合乎,是不是合乎这些经典、法则。那小人呢?是心存侥幸,铤而走险,小人不考虑后果,只贪图眼前的小惠、小利。
所以程树德他在《论语集释》里面讲,他说,「君子终日所思者」,君子整天所想的「是如何进德修业」。「小人则求田问舍而已」,「求田问舍」就是追求名闻利养。「君子安分守法,小人则唯利是图」。「虽蹈刑辟而不顾也」,就是纵使违法乱纪,他也在所不惜,这是小人的行迹。为什么会有贪官污吏?为什么会有强盗小偷?为什么会有作奸犯科之徒?就是小人是唯利是图,「虽蹈刑辟而不顾也」。因为他们不了解,「惠迪吉,从逆凶,惟影响」。这老祖宗讲的因果道理,《书经》是我们老祖宗所写的。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伦理道德因果,一点都没有错,这个地方我们就补充这一点。
摘自《太上感应篇汇编》(第二三一集) 黄柏霖警官主讲
文字稿来源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】
版权所有:楞严经读诵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