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严经读诵网

释迦摩尼佛九代之祖,文殊菩萨的大愿、身世及住处

发布时间:2025-01-09 04:58:28作者:诵读
释迦摩尼佛九代之祖,文殊菩萨的大愿、身世及住处

文殊师利菩萨是一切菩萨中智慧第一者,为三世诸佛的老师,为众生佛道中之父母,具足种种善巧、教学方便,能护佑一切众生入于智慧大海。

文殊师利菩萨(梵名 Manjusri)),梵名音译为文殊尸利、曼殊师利、曼殊室利、满祖室哩,简称文殊,又名文殊师利法王子(梵名 Manjusrikumarabhuta),或文殊师利童真、文殊师利童子菩萨、孺童文殊菩萨。在密教当中则有般若金刚、吉祥金刚、大慧金刚、辩法金刚等密号。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之左右胁侍,世称“华严三圣”。在其他经典中,又有妙德、妙首、普首、濡首、敬首、妙吉祥等名号。

⊙三世诸佛的老师

在《放钵经》中,佛陀曾在法会中对大众说:“今我得佛,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威神尊贵,度脱十方一切众生,皆文殊师利之恩。本是我师,前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,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。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,文殊为佛道中父母。”所以在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卷八说,文殊菩萨是¨三世觉母妙吉祥”。

由于文殊菩萨能于诸法实相,通达无碍,而且具足各种说法善巧、教学方便,能使学人直接趣入智慧大海,所以号称“大智文殊师利菩萨”,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智慧本尊。

文殊师利菩萨为宣扬般若大乘教义的菩萨。在《道行般若经》、《内藏百宝经》、《阿閣世主经》、《文殊师利问菩提经》、《首楞严三昧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、《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》、《慧印三昧经》、《正法华经》、《魔逆经》、《须真天子经》、《无极宝三昧经》、《放钵经》等经中,皆以此菩萨为上首而叙述其活跃百形。此外,《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等般若部诸经中,文殊菩萨也以对告众的身份,与佛或者舍利弗等诸弟子作问答。由此可察知此菩萨与大乘诸经尤其是般若教说有密切关系。

在《法华经·序品》中说:“往昔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,有八子闻父出家成道皆随之出家。当时有一菩萨名溪妙光,佛因之说法华经。佛入灭后,八子皆以妙光为师,妙光教化之,使次第成佛,其最后之佛名燃灯,其妙光即文殊也。”若是则文殊居八代之首。燃灯为释迦之师,故文殊乃释迦如来九代之祖也。可见文殊菩萨往昔为妙光菩萨时,曾是燃灯佛的老师,而释迦牟尼佛又曾随学燃灯佛,故有“文殊为释迦九代之祖”的说法,更显现文殊菩萨为三世诸佛老师的特德。

大智文殊菩萨,是一位具足伟大妙德的菩萨,在经典中常可见对其之赞叹:如在《文殊师利般涅槃经》中,佛陀告诉跋陀波罗: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。生于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。……于我所出家学道,住首楞严三昧是文殊师利,有无量神通,无量变现,不可具记。

而在《阿阔世王经》卷上亦说:“文殊师利者,是菩萨之母,是则为迦罗蜜(善友,善知识)。在《文殊师利净律经》中说:“文殊师利所说经法,开发结碍,靡不燿然,逾过声闻缘觉之上。文殊师利设说大法,一切众魔皆为降伏,诸邪迷惑,无得人便,诸外异道,莫不归命,其贡高者,不怀自大,未发意者,皆发道心……自舍如来,未有他尊智慧辩才……如文殊者也。”

而近代的高僧大德,对文殊菩萨之赞叹与崇仰亦然,如印光大师在《清凉山志·重修流通序》即说:“文殊菩萨,道证一真,德超十地,人三德之秘藏,居常住之寂光。但以救苦情殷,度生念切,故复不违寂光,现身尘刹,种种方便,度脱众生。其为七佛师,作著萨母,犹属迹门之事。若论本地,则非佛莫知。

而印顺导师在《青年的佛教》-书中,对文殊菩萨有以下的描写:¨文殊菩萨骑着青毛狮子;普贤菩萨却坐在六牙白象上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浅一些来说吧!狮子是‘百兽之王’,是最勇悍的,不怕一切而毅然前进的。……这比喻佛菩萨的说法,是决定的,无畏的,切外道教说,都就此销声匿迹了。狮子有这精进与无畏的德性,所以拿狮子来代表这种精神。……文殊菩萨智慧第一,为一最杰出的说法者,所以坐着青狮;普贤大行大愿,所以坐着白象。我们见到青狮与白象,不但知道文殊与普贤的特长,也就会明白大乘佛教的精神了。

《文殊菩萨的身世大智度论》卷—中说,慈氏(弥勒)妙德(文殊)菩萨等是出此世界的菩萨,而观世音菩萨等则是来自他方国土在《文殊师利般涅槃经》中说:¨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,生于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。其生之时,家内宅化如莲花。从母右肋出,身紫金色,堕地能语如天童子,有七宝盖随覆其上。诣诸仙人求出家法,诸婆罗、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,惟于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。以三昧力故,于十方面,或现初生、出家、灭度入般涅槃、现分舍利饶益众生。”

《大般涅槃经·寿命品》也说:“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,本是多罗聚落人,姓大迦叶,婆罗门种,年幼在稚。

《文殊师利现宝藏经》卷下则云,文殊师利化作五百异道人,自任其师。与五百眷属访维耶离国萨遮尼犍弗处,而令彼五百学志等辈皈依佛陀。

《大智度论》第一百中说,佛灭度后,文殊与弥勒等诸大菩萨一同请阿难结集摩诃衍。以上皆说此菩萨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。

⊙文殊菩萨的本愿

文殊菩萨未为菩萨时,于何时初发心修菩萨道?所发之本愿为何?在《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》卷下、《大宝积经·文殊师利授记会》及《悲华经·诸菩萨本授记品》第四皆有记载。《大宝积经·文殊师利授记会》中载明,文殊菩萨之初发心及所发之本愿。据经中所载,往昔在法会中有位狮子勇猛雷音菩萨,无论他再如何追问文殊师利菩萨发心之究竟,文殊菩萨始终不肯说,后来是世尊代为宣说。

在《文殊师利授记会》中云:“尔时,狮子勇猛菩萨白佛言:‘世尊!此文殊师利不肯自说发心究竟,此诸大众皆乐欲闻。于是,佛陀告诉与会大众“善男子!文殊师利是甚深忍者,安住于甚深忍中,菩提及心皆不可得,以不可得是故不说。但是,善男子!我今当说文殊师利发心究竟之因缘。

善男子,在过去久远过七十万阿僧祇恒河沙劫,有佛名雷音如来,应正等觉出现于世间,在东方去此过七十二那由他佛刹,有世界名为无生。彼雷音如来于其中说法,当时闻法的声闻众有八十四亿那由他,诸菩萨众二倍过前。善男子!那时有王名为普覆,七宝具足王四天下,以正法理化导群生为法轮王,而于八万四千岁中以衣服饮食、宫殿台观、僮仆给侍,一一殊胜美妙,恭敬供养雷音如来及诸菩萨、声闻大众。

当时其王亲族中宫采女王子大臣,一心供养如来及大众,虽经多年也无厌倦。如是多年之后,普覆王独自在静处思维:“我今已聚集广大善根,而尚未决定此福德所回向处,我应当祈愿为帝释、大梵天王、转轮王呢?还是求声闻、辟支佛果?”大王作是念已,只闻空中诸天告诉他:“大王勿生起如是狭劣之心。何以故?大王之所集福德甚多,应当发求取无上正等正觉之菩提心。”

当时普覆王听闻是语,欢喜地想:“我现今即于此决定不退,何以故呢?因为天人深知我心而来忠告我。当时的普覆王就是文殊师利菩萨,他于往昔过七十万阿僧祇恒河沙劫,初发菩提之心,次过六十四恒河沙劫得无生法忍,能具足菩萨十地如来十力,佛地诸法悉皆满圆,而未曾起一念之心:“我当得佛。”文殊菩萨从初发菩提心,至得无生法忍,终能具足如来佛地诸法圆满,于此中未曾生起一念“我当得佛”之心,广劝十方众生发菩提心,修证佛果,又从而供养护持诸佛如来法,可说是大悲菩萨之具体表现。

文殊菩萨虽以大智表彰特德,但其悲心深广,由其在《文殊师利授记会》中所显之十八本愿可知。在《文殊师利授记会》中,狮子勇猛雷音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,当得何等佛刹功德庄严?文殊菩萨始终不予回答,并说:“对于如来一切智者,说自佛刹功德庄严,即为菩萨自赞己德。”故不能说。

直至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,可自说以何等愿庄严佛刹,令诸菩萨闻已,决定成满此愿时,文殊菩萨才承佛敕教而宣说本愿

1.我从往昔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祗劫以来,起如是愿,我以无碍天眼所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中一切如来,若非是我劝发决定菩提之心,教授教诫令修布施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乃至令得阿耨多罗三藐」菩提,我于菩提终不应证,而我要当满此所愿,然后乃证无上菩提。

2.我有是愿,以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为一佛刹,无量妙宝间错庄严,若不尔者,我终不证无上菩提。

3.我复有愿,令我刹中有菩提树,其量正等十大千界,彼树光明遍此佛刹。

4.我复有愿,我坐菩提树已,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涅槃,于其中间不起此座。但以变化遍于十方无量无数诸佛刹土为诸众生而演说法。

5.我复有愿,令我刹中无女人名,纯菩萨众,离烦恼垢,具净梵行。初生之时,袈裟随体,结跏趺坐,忽然而现。如是菩萨遍满其刹,无有声闻、辟支佛名,惟除如来之所变化,往诣十方,为诸众生说三乘法。

6.我复有愿,如阿弥陀佛刹以法喜为食,而我刹中菩萨初生起食念时,即便百味盈满于钵在右手中。寻作是念;若未供养十方诸佛及施贫穷苦恼众生饿鬼等类令其饱足,而我决定不应自食。作此念时,得五神通乘空无碍,往于十方无量无数诸佛刹中,以食供养诸佛如来及声闻众,又于贫苦诸众生类亦皆周给,复为说法令离渴爱,于一念顷还至本处。

7.我复有愿,于我刹中诸菩萨等,初生之时所需衣服,于其手中,随意皆出种种衣宝,鲜洁称体应沙门服。便作是念,若未供养十方诸佛,不应自用。于一念中,往诣十方无量佛刹,以此衣宝献诸佛已,还至本处方自受用。

8.我复有愿,我佛刹中诸菩萨众,所得财宝及诸资具,要先分施诸佛声闻,遍供养已然后受用。

9.又我刹中,远离八难及不善法,既无过咎亦无禁戒,无有苦恼诸不悦意。

10.我复有愿,我佛刹中积集无量妙宝所成。复以无量摩尼妙宝,间错庄严。其摩尼宝于十方界,所未曾有甚为难得。如是宝名俱胝岁中说不能尽,随诸菩萨乐见彼刹金为体者,即见为金,乐见银体即见为银然于见金未曾损减,乐见颇梨琉璃、玛瑙、赤珍珠等无量诸宝,各随所见皆不相碍。如是旃檀香体、阿伽罗香乃至赤旃檀等,各随乐见亦复如是。

11.又彼刹中,不以日月摩尼星火等光之所照见,彼诸菩萨皆以自身光明,照于千亿那由他刹。

12.又彼刹中,以花开为昼,花合为夜。随诸菩萨所乐时节即皆应之,然无寒暑及老病死。

13.若诸菩萨随其所乐,欲证菩提,即往余刹,于兜率天寿尽降生而证菩提。

14.此佛刹中无有涅槃。

15.百千种乐于虚空中,虽不现相而闻其音,此乐不出顺贪爱声,但出诸波罗蜜佛法僧声,及菩萨藏法门之声,随诸菩萨所解妙法,皆悉得闻。

16.又诸菩萨,若欲见佛随所诣处经行坐立,应念即睹普见如来坐菩提树。

17.若诸菩萨于法有疑,但见彼佛不待解释,疑网皆断解了法义。

18.我复有愿,如我所见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尊,而从诸佛所有佛刹功德庄严,如是一切皆令置我一佛刹位,惟除二乘及五浊等。

文殊菩萨发愿以大智慧教化一切生命:“我从往昔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祗劫以来,起如是愿,我以无碍天眼所见,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中一切如来,若非是我决定劝发菩提之心,教授教戒令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禅定、智慧,乃至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我于菩提终不得证。

文殊菩萨并发愿要劝导一切众生发起菩提心,教授他们圆满的智慧、悲心,直到一切众生从初发心到成佛完全圆满了,他自己才成就无上菩提。文殊菩萨的这种愿力是相当深刻的,所以说他不但是智慧者,而且还是慈悲者。此外,文殊菩萨也发愿:“若诸菩萨于法有疑,但见彼佛不待解释,疑网皆断,解了法义。”同样的,如果我们对一切世间的学问,乃至出世间的修行智慧,有所疑惑时,至心祈求文殊菩萨,也能使我们心开意解,或是得以遇到良师教导。

⊙文殊菩萨的住处

文殊菩萨为了度化众生,常游化十方佛土,在此我们仅介绍其在这个娑婆世界的净土。在《六十华严经·菩萨住处品》中说:“东北方有菩萨住处,名清凉山。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。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,有一万菩萨眷属,常为说法。”

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》则说:“我(佛)灭度后,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,其国中有山,号曰五顶,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,为诸众生于中说法。

《彰所知论》中也说:“东有五峰,文殊菩萨居止其”

《清凉山志》卷一中说:“东震旦国,清凉山者,乃曼殊大土之化宇也。亦名五台山。以岁积坚冰,夏仍飞雪.曾无炎暑,故曰清凉。五峰耸出,顶无林木,有如垒土之台,故曰五台。

其中,东北方清凉山是指山西省五台山,古来皆传为文殊菩萨示现之道场。

五台山之五台分别为:东台望海峰,又称抚恤台常山顶。西台挂月峰,又称瞢山,上有泉群山。南台锦绣峰,又称系舟山。北台叶斗峰,又称夏屋山、覆宿埵。中台即翠岩峰。自北魏文帝游中台,创建大孚图灵鹫寺后即佛寺林立。在极盛时期,五峰内外佛刹多达二百余寺,迄今约存一百余寺。其中以大佛光寺与显通寺之无梁殿、铜殿著称于世。罗喉寺、清凉寺、金阁寺、北山寺、望海寺、大文殊寺亦颇为著名。

与此山有关系的名僧很多,如:不空建金阁寺、玉华寺等,成为密教中心。法照建竹林寺,修习念佛三昧;日僧圆仁承其教法,传至比叡山,是为引声念佛之始。澄观曾于大华严寺著《华严经疏》。日本之入唐僧、入宋僧至此参访者颇多。又如高丽之慈藏、劂宾之佛陀波利等皆曾登山参访。

元代成宗皇太后尝建大万圣佑国寺,并重修五台诸寺。八思巴亦曾驻此。明万历年间,重修大塔院寺建护国释迦文佛舍利塔,塔台上筑有球形之塔身,上安十三级之相轮,塔高二十七丈,周围二十五丈,为西藏式喇嘛塔,是山中最为壮观之地。清康熙以后,历代皇帝行幸不绝,捐资营修,满蒙之佛教徒亦常至此巡塔,活佛亦屡次巡驻。

历代中高僧大德,常以五台山为朝谒文殊菩萨的圣地,或有至心虔诚、不畏艰难者,感得文殊菩萨显应其历辈所记载,皆录于《清凉山志》卷四《五台山显应录》中。而近代最著名的朝圣者,应属虚云老和尚,其为报母恩,由补陀山三步一顶礼,朝礼山至文殊圣地五台山,历时三年有余,途中曾生病且为大雪所困,但由于他至心坚毅,不畏苦难,终于感得文殊菩萨化现之文吉居土,帮助虚云老和尚,度过病危,脱离大雪所困之境,这才得以顺利朝礼文殊化土五台山。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初识佛法

  • 佛学课本

  • 佛光教科书

版权所有:楞严经读诵网